泰尚

偏执的损人唯心论者,因为信仰文字与书法的倾诉力量而自我陶醉。崇尚欧美音乐精神的不靠谱的京剧爱好者,要写遍人性丑恶也要乐观犯二的卓绝二逼青年,无可救药的红楼梦与西游记痴迷家。

为什么明明心里想要说“不”,身体却“不由己”?

那些勇于拒绝别人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学习了“如何拒绝别人的心灵鸡汤”,也不是因为他们有过人的勇气,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独特的资源,不需要过分担心自己的社会关系。


前几天朋友圈有篇文章很火,说“令你为难的事,越早拒绝越好”。


为什么明明心里想要说“不”,身体却“不由己”?


其实这道理我们都懂。


然而朋友找我们借钱,我们明明内心是拒绝的,可“不”字却说不出口;父母干涉我们的婚姻,我们明明是有自己的真爱的,可还是俯首帖耳;老板让我们加班,我们内心是厌恶的,可还是乖乖地继续熬夜。


我们明知答应对方会给自己带来烦恼,可为什么我们又“心里想要说‘不’,可身体却很‘不由己’”地去做令自己不快的事情呢?


拒绝别人,从表面上看是说出“不”,但其实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人作为一种社会属性的动物,有很多需求是难以自我满足的,这需要我们通过交换从别人那里获取。任何人际关系的本质都是交换。商人之间交换的是钱财,交换结束意味着合作的结束;爱人之间交换的是感情,交换结束意味着分手;朋友之间交换的是兴趣爱好,交换结束意味着友尽。


人与人之间交换发生得越频繁,感情就越好,关系就越稳固。同样,如果不能交换或交换不顺利,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很危险,关系存在终结的可能。


所以说,拒绝别人的本质就是拒绝与别人交换。


你表面上拒绝借钱给朋友,但实质是你表达了对这段关系的不满,至少是在本次交换中的不满,你觉得自己吃亏了。对方只要不是呆傻笨,必然能理解到这层意思,因此他会本能地重新评估你们之间的友谊,甚至可能因此结束这段关系,“连这点钱都不肯借,算什么朋友”。


所以,拒绝别人,往往意味着你们的关系存在危机,甚至可能因此终结。


之前看BBC的纪录片,里面讲到一只小猴子能够在峡谷中成功生存下来的关键,不是自己掌握了核心科技,而是要被猴群接纳,建立自己在猴群中的社会关系。为此,小猴子需要帮助猴王和其他成年猴子梳理毛发,来讨好他们,获得他们的认可。


同样,我们可以想见,在远古时代,在还需要依靠部落或氏族进行集体捕猎和采集的年代,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社会关系,那他可能就无法捕猎或保护自己,并最终饿死或被其他野兽吃掉。即便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也很重要,君不见人人哭着喊着要建立人脉。


在我们老家,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走亲戚”,就是要带上礼物到很可能一年都不怎么见的亲戚家拜访吃饭,然后亲戚再带礼物回访。有时候还会因为礼物的价值差距大而在心里闹不愉快。如果两家要断绝关系,就俗称“不走了”,意思就是不走亲戚了,交换停止,关系中断,如果一方有婚丧嫁娶,另一方也不参加。通过这个案例,不难发现,拒绝与别人交换,非常可能导致社会关系的崩溃,即便彼此存在血缘关系。


因此,在人类的基因里,我们对于社会关系格外看重。因为拒绝别人很可能导致失去社会关系,所以我们对拒绝别人这件事总是小心翼翼,能说是,就尽量不说不,能维持关系就尽量不撕破脸皮;所以我们拒绝别人时总是万分不好意思,需要考虑再三;所以,即便在拒绝别人后,我们也会深感愧疚(本能告诉你,是时候给对方一个胡萝卜弥补一下双方的关系了)。


当然,在其他一些场合,我们难以拒绝别人的原因要更复杂一些。


比如,当有第三方在场的时候,拒绝别人就不再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这直接涉及到第三方对拒绝者的评价,而第三方的评价也会影响到拒绝者的社会关系,所以拒绝者会额外考虑第三方的感受。所以,当我们逛街遇到乞丐时,如果只是我们自己,我们可能会拒绝施舍。但是,如果有第三方在场,我们会因为担心给别人造成没有同情心的印象,而被迫施舍。


再比如,我们在拒绝集体的要求时,集体主义的观念也会发挥特殊作用。集体主义的核心要义是:奉献、牺牲、忠诚。而我们大部分人从小生活在集体主义的氛围和文化中,集体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吞噬个人意识,每个群体成员都受到牺牲奉献忠诚的影响,考虑个人利益会被认为是自私自利和背叛。所以,我们拒绝集体的要求更加困难重重,一方面是因为考虑到我们需要和集体保持良好的关系,被集体接纳;但另外一方面,在我们自己内心和集体其他成员的内心中都认为拒绝集体的要求就是自私自利,即便集体的要求并不合理。比如,加班。


虽然对于每个人来说,维持一定的社会关系对自身有利,但是如果社会交往超出一定的限度便会产生危害。“如果你没有能力抵御愚蠢的社交,你就会被它深深地困扰”,“人生一半的烦恼来源于太快的说是,而太慢的说不”。


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总能见到一些智者经常拒绝别人的要求。但如果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那些勇于拒绝别人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学习了“如何拒绝别人的心灵鸡汤”,也不是因为他们有过人的勇气,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独特的资源,不需要过分担心自己的社会关系。


比如,苏子在《你这么不识趣,别人凭啥要跟你聊天?》里提到“前几天,收到一条留言:竟然不回复粉丝留言,你耍大牌啊。我不回复是因为我觉得,他的留言是在没啥回复的必要。不过,你既然都自称“粉丝”了,那我耍大牌也无可厚非啊,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像苏子这样在鸡汤界成名已久、女粉无数的人来说,他可以不在意和一个“不识趣”的粉丝之间的关系,破裂又何妨?只要“粉条儿”在便是晴天。


但像我这样刚刚出道的作者,对粉丝的留言一般都尽力回复,表现的很友好。


其实我知道苏子本人是很有亲和力的,导致我们对待同一件事不同态度的根本原因在于:彼此掌握的资源存在差别,苏子有足够多的粉丝,而我没有。


很多时候,决定我们对待一件事情态度的不是道德,不是人品,也不是素质,而是屁股。


所以,智者之所以敢于拒绝别人,不是因为有勇气,也不是因为不近人情,只是因为:他们没那么需要对方。同样,如果你无法拒绝别人,不是因为你鸡汤喝的不够多,也不是因为你胆子小,而是因为在某些方面你离不开对方,所以你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彼此的关系,不敢把“不”说出口。


当然了,我们生活中也存在一种特殊的群体——内心强大的人。内心强大的人通常自己构建了完整、独立的三观,并且内心已经有一个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尺,所以他们对别人的需求度很低,不太需要通过别人的肯定来肯定自己,因此对别人的看法也不太在意,拒绝别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能够拒绝别人的前提:要么是掌握的特殊的资源,不担心别人不与你交换;要么是你对别人的需求度很低,不太需要别人和你交换。


如果不能做到以上两点,那么即使你学习了很多“拒绝别人”的技能,干了很多碗鸡汤,也无法克服拒绝别人时的“不好意思”,或者即使拒绝后,你也会心存愧疚。


拒绝别人表面上看是有勇气,其实更需要的是有拒绝别人的底气。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提到了两个凡是,即:凡是我已经决定的事禁止父母发表毫无意义的负面评论;凡是我未决定的事禁止父母代替我做出决策。有读者留言:作者两个凡是的底气来源于自己不是啃老族,没和父母住在一起,工作不是父母通过人脉帮忙找的。


确实如此。


没有依赖,才没有伤害。


没有依赖,才能把“不”说出口。

评论

热度(10)

©泰尚 | Powered by LOFTER